7月28日,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,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表示,近年來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,2018年的營收已經達到了1.6萬億元左右,遠高于同期的國民經濟增速。上一次,環境部新聞發布會談到環保產業還是在2018年8月,當時科技與財務司還叫規劃財務司,時任副司長汪鍵表示,2017年環保產業的銷售收入是1.35萬億元,成為我國又一個“萬億級”產業。從1.35萬億到1.6萬億,一年之間,環保產業增長了18%?偟膩碚f,環保產業呈現出3個特點,就是發展迅速、技術進步快、模式創新多。以技術進步為例,典型案例是火電超低排放,以及鋼鐵超低排放,據說都已經是世界靠前水平了。當然,環保產業也面臨一些問題,大致有4個方面:1、市場空間和市場需求不足;2、過渡依賴于資金的投入;3、惡性競爭突出;4、融資難、融資貴。為了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,環境部采取了很多措施,首當其中的就是加大資金投入。鄒首民說:2020年,我部配合財政部,安排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523億元。523億,到底是什么概念?結合前幾年的環保投入就能看得出來。2019年3月7日,全國兩會期間,財政部部長劉昆舉行記者會。他表示,2019年,財政部準備安排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資金共計600億元,用于聚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志性戰役。這一數字,相比上一年增長了35.9%。值得注意的是,600億的數字也比2020年多。2020年,環境部公布的污染防治資金是523億元。從600億,到523億,2020年的污染防治資金比2019年減少了77億,降幅12.83%。污染防治資金為啥減少?可能與財政投入的總盤子下降有關。因為疫情,今年財政收入的總規模有所下降,而基層用于“六!钡闹С鰟t明顯上升。5月舉行的兩會上,財政部部長劉昆也喊出了政府要過“緊日子”的口號。
未來,隨著藍天保衛戰結束,污染防治資金的安排有望延續這一趨勢。大氣資金占比逐漸降低,而水的資金占比則逐漸升高,這對從事水污染治理的企業來講將是一大利好。